6月20日,国新办举行“推动高水平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能源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情况。
国家能源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非化石能源供给提速,“十四五”前3年年均增量是“十三五”的1.4倍,推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年均提高了0.7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同时,2023年煤炭、油气等一次能源生产总量48.3亿吨标准煤。目前,全国发电装机容量超过30亿千瓦。近年来,原油产量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产量从2017年开始连续七年每年增长超100亿立方米。
与此同时,国家能源局也对后续发展提出一系列具体目标和工作布局,比如深入实施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行动,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深入推动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领域电能替代,增强电动汽车充电服务保障能力,到2025年,全国建成充电基础设施1200万台左右。争取到2025年,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提升到30%左右。另外,加强系统调节能力建设,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推动能源需求增量更多由非化石能源满足,推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
在供给方面,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水平实现新跃升。国家能源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3年到2023年,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累计增长35%,原煤生产能力持续增强,原油产量保持在2亿吨水平,电力装机、产量实现翻番。风电发电装机从7600多万千瓦增长到4.4亿千瓦以上,增长了近5倍,光伏发电装机从1900多万千瓦增长到6亿千瓦以上,增长了30多倍。2023年,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新增装机超过全球的一半,累计装机规模占全球比重接近40%。西电东送能力超过3亿千瓦,支撑了东中部地区约1/5的用电需求,长输油气管道总里程从10万多公里增长到19万公里,增长约80%。全国人均生活用电量从500千瓦时增长到接近1000千瓦时,翻了一番,14亿人民用能需求得到有力保障。
“‘十四五’以来,我国能源供给规模增长近20%,有力保障了经济和民生用能较快增长的需要。”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在发布会上表示,目前我国非化石能源供给提速,“十四五”前3年年均增量是“十三五”的1.4倍,推动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年均提高了0.7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历史性超过火电。
在需求方面,国家能源局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13年到2023年,煤炭消费比重从67.4%下降到55.3%,累计下降12.1个百分点,风电、太阳能发电、水电、核电及生物质能等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从10.2%提高到17.9%,累计提高7.7个百分点。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充电基础设施体系,经济发展“含绿量”显著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动,我国能源需求仍将保持刚性增长,要求能源供应可靠保障。与此同时,能源发展还面临“双碳”目标要求,比如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要达到25%左右、单位GDP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65%以上等硬性指标。在有效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合理用能需求的基础上,如何稳步有序推进“双碳”目标,成为当前我国能源工作的重要课题。
近期,《2024—2025年节能降碳行动方案》以及钢铁、建材等细分行业的节能降碳政策陆续印发落地,其中多项工作凸显了要做好消费侧节能降碳的“减法”导向。
章建华表示,国家能源局接下来将深入实施化石能源消费减量替代行动,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持续推动用能方式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深入推动工业、建筑、交通、农业等领域电能替代,增强电动汽车充电服务保障能力,到2025年,全国建成充电基础设施1200万台左右。通过各方面协同努力,争取到2025年,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提升到30%左右。
国家能源局发展规划司司长李福龙也在会上表示,目前,我国人均能源消费仅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中等水准的2/3左右,未来一段时期能源需求还将刚性增长。按照统筹能源安全与低碳转型的要求,需要继续从供应侧、消费侧两侧协同发力,以更大的力度推进节能降碳。供应侧要加大非化石能源的供给,加快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推动海上风电开发建设,统筹推进主要流域水风光一体化开发,还要全力发展分布式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系统。同时,推进新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到2030年前,新增能源消费量的70%由非化石能源提供。
随着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发展,作为连接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关键环节,技术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国家能源局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长李创军在会上回应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问时指出,截至今年5月底,我国已经建成投运新型项目装机规模超过了3800万千瓦,平均储能时长达到2.2小时,有12个省区的装机规模超过百万千瓦。
李创军介绍,新型储能新技术正在不断涌现,技术路线“百花齐放”。目前,锂离子电池储能仍占主导地位,大范围的应用在新能源电站、变电站和工业厂区内。除此之外,压缩空气储能、液流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也在加快速度进行发展之中,有多个30万千瓦等级压缩空气储能项目、10万千瓦等级液流储能项目、单体兆瓦级飞轮储能项目正在加快建设,重力储能、液态空气储能、二氧化碳储能等新技术也在落地实施,总体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
根据赛迪研究院的最新预测,2025年我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预计将达到70GW,到2030年将有望达到270GW。其中,锂电储能将实现全面市场化发展,与电力系统各环节深层次地融合,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钠离子电池等其他新型储能技术加快应用步伐。在形成持续稳定的盈利模式前,初期补贴与政策支持对推动产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十分重要。借鉴国外电力市场化成功经验,尤其是在集中式风光电站配置储能、储能参与调频服务和分布式发电系统配备储能等三个最主要细分市场的具体政策经验,要进一步明确储能应用的市场准入条件和主体地位,完善储能相关市场行情报价机制,避免区域电力辅助服务政策频繁调整,明确储能充分参与电力市场的可预期、可持续的准入、价格、监管等具体政策细则。
对于新型储能的未来发展,李创军表示,国家能源局接下来将加强新型储能试点示范跟踪,推动新型储能技术创新;完善新型储能并网和调度运行机制,促进新型储能调节作用发挥;提前谋划加强顶层设计,促进新能源基地科学合理配置新型储能,推动新型储能行业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新能源装机数量的进一步增长,新能源电力消纳需求也大幅增加。
根据中电联《2023-2024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披露数据,预计2024年新投产发电装机规模将再超3亿千瓦,新能源发电累计装机规模将首次超过煤电装机规模。该报告预计,2024年并网风电和发电合计装机规模将超过煤电装机,占总装机比重上升至40%左右,部分地区新能源消纳压力凸显。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党委委员、总规划师张益国表示,在“双碳”目标的激励下,新能源装机将持续保持快速地增长,据初步预测,“十五五”期间,我们国家新能源装机总规模仍将大幅度增长。新能源快速地发展将再次面临消纳问题,必须未雨绸缪,在源网协同、调节能力裕度、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前布局、超前谋划,为下阶段碳达峰目标实现和新能源行业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国家能源局近期也正式印发了《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保障新能源高水平发展的通知》,提出加快新能源配套电网项目建设、建立完整区域电力市场、优化新能源利用率目标等具体工作任务,旨在提升电力系统对新能源的消纳能力,确保新能源大规模发展的同时保持合理利用水平,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杜忠明在会上表示,为提升电力系统对新能源消纳的能力,国家能源局一方面要快速推进新能源配套电网项目建设,督促电网企业优化接网流程,今年着力推动川渝特高压交流工程、青海红旗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等33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快速推进陕北~安徽直流工程、甘肃~浙江直流工程等37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为新能源消纳提供有力支撑。在此基础上,还要积极地推进系统调节能力提升和网源协调发展,充分的发挥电网资源配置平台作用,灵活调整调度运行方式,提升省间互济和资源共享能力。
“我们还优化了新能源利用率目标,对于部分资源条件较好的地区适当放宽利用率目标,原则上不低于90%,并根据每年的消纳形势开展动态评估;在提升大电网消纳能力的同时,我们同步提出了提高配电网综合承载能力的措施。”杜忠明表示,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以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为主要抓手,指导各地能源主管部门、电力企业、各派出机构认真落实有关要求,多措并举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促进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为新能源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