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特高压输电技术进入柔性直流新时代

发布时间:2024-11-04 06:43:10    来源:欧宝体育官网在线

  乌东德水电站送电广东广西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示范工程线公里,途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四省(区)。何剑峰摄

  作为世界级工程,昆柳龙工程创造了19项世界第一,包括世界上第一个±800千伏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工程,世界单站容量最大的换流站,世界首次具备架空线路故障自清除及再启动能力等。

  2020年12月27日10时许,随着国家能源局局长章建华下达启动投产指令,国家西电东送重点工程——乌东德水电站送电广东、广西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示范工程正式建成投产。

  作为世界上第一条±800千伏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输电工程,其建成投产几乎登上了年度能源新闻排行榜前列,被认为“我国在世界上率先系统掌握了特高压多端混合柔性直流技术体系”,并“引领世界特高压技术进入柔性直流新时代”。

  “作为乌东德水电站电力送出的‘主动脉’,该工程额定输送容量约占其总装机容量的80%。”南方电网公司总经理曹志安介绍,工程总投资242.49亿元,线路起于云南昆北换流站,落点在广西柳北换流站和广东龙门换流站,全长1452公里,简称昆柳龙直流工程;工程于2018年3月29日由国家发改委核准,采用±800千伏特高压三端混合直流系统,输送容量800万千瓦。

  工程把世界第七大水电站——乌东德水电站丰沛的水电源源不断送抵粤港澳大湾区和广西负荷中心,预计每年送电330亿千瓦时,相当于海南省一年的全社会用电量;可每年减少煤炭消耗95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2500万吨,将使粤港澳大湾区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为我国力争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2060年前为实现碳中和出一份力。

  这样一个定位于清洁能源输送的超级工程,还将使云南水能利用率从2017年的88%提升至2020年的99%以上,基本实现全额消纳,同时对风、光等新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起到推动作用。

  “这是一个领跑世界的超级工程,它标志着我国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提升到空前水平,开创出新的输电模式。”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立浧表示。

  此前,世界主流输电模式都是“直流送电、交流组网”。南方电网公司首席技术专家、南网科研院董事长饶宏介绍,这缘于交直流输电本身的技术特性:常规直流大多数都用在点对点、远距离、大容量电源外送,而不能组网;交流输电则能够完全满足常规电源送出和电网互联需求,且成本低。但这一基本模式却面临一个“原理性障碍”,即所谓“多直流馈入”问题。他解释,大流量的常规直流汇入电网,就像一条大河流入一个水库,一旦常规直流线路“闭锁”,就像河水突然截停,会导致水库缺水。

  然而柔性直流改变了这一切。柔性直流(flexible)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新一代“电压源型”直流输电技术。和传统“电流源型”直流相比,它对电压、频率的控制灵活性更好,就像一个完全可控的水泵,能够精准控制水流的方向、速度和流量,使水库更加平稳,河流被截停的几率也一下子就下降。“这就是其柔性的主要体现。”饶宏表示。

  昆柳龙工程在世界上首次采用特高压多端混合直流系统,送端云南昆北是常规直流,广西柳北、广东龙门两个受端是柔性直流。“这种方案既经济,技术上又先进。”李立浧解释,把西部水电送到用电需求大的广东、广西,距离近1500公里,远距离大容量输电用特高压直流最经济高效;但常规直流并网后,因其换相失败现象难以避免等固有特性,会对受端电网系统安全稳定带来一定冲击。“柔性直流能解决这样一些问题,它调控灵活性更好,还能在关键时刻支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工程的已有实践,也印证了这一结论:自2020年7月底云南至广东柔性直流双极低端阶段性投产以来,没再次出现过一起“闭锁”。

  但是柔性直流作为一种新技术,以往工程最高电压做到500千伏,送电量、送电效率还不够高。此次则提升到800千伏,送电量也达到全球最高的800万千瓦。浙江大学教授、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会士徐政展望:“这是一个开路工程。此后,远距离、大容量送电工程,都会首选柔性直流技术。”

  作为世界级工程,昆柳龙工程创造了19项世界第一,包括世界上第一个±800千伏特高压柔性直流输电工程,世界单站容量最大的换流站,世界首次具备架空线路故障自清除及再启动能力等。“每项世界第一都可以写一篇大文章。”李立浧如是说。

  采用混合直流技术,大幅度提升了研发和建设难度;而创造19项世界第一,每一项都是输电技术领域“无人区”的重要突破。“我们并非为了世界第一而第一。”饶宏表示,柔性直流技术对电网运行可控性的提高经过了充分论证,柔直技术让复杂的电网变得更可靠,支持西电东送直流输电持续实施。

  李立浧表示,中国人实现了柔性直流技术在多端、特高压、柔直电网等工程中的应用,中国发展柔性直流技术将大有可为。南方电网公司通过在主电网应用、掌握特高压多端柔性直流技术,推动了柔性直流技术的进步,终将在未来电网技术发展中起到核心作用。

  19项世界第一的背后,是成套设备从无到有研制出来,大量前所未有运行方式从0到1逐一破解。在输电技术领域“无人区”,南方电网公司牵头,整合国内科研、高校、设计、制造等单位,围绕特高压柔性直流拓扑结构、控制保护系统和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GBT)、柔性直流变压器等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展开了为时数年的大攻关,解决了“单一模块故障导致系统闭锁”、系统运行方式优化等一批世界级难题。

  柔性直流换流阀这一关键设备被称为工程的“心脏”,如今世界首个能承受±800千伏特高压的国产“心脏”已在龙门换流站稳定“跳动”。其中一些先进的技术将被应用到即将建设的海上柔性直流项目,并将被国外厂家借鉴;IGBT关键芯片更是打破了国外少数厂家的垄断。

  除19项世界第一之外,主要设备自主化率100%,是昆柳龙工程创造的又一惊人业绩。

  “工程推动了中国柔性直流输电技术保持国际领头羊,并通过需求拉动,大大加快了能源电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提升、产品升级换代的步伐。”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国荣表示。

  南方电网超高压公司副总经理李庆江介绍,实现自主化率100%的主设备中,除IGBT关键芯片外,还包括柔直变压器、桥臂电抗器等多个关键设备、器件,而这些以往都受制于人,实现从无到有后,维护了特高压直流技术全产业链安全。

  据不完全统计,工程有效带动了包括原材料、电力设备、电力电子器件、设计、施工、监理、检测等在内的产业链上下游众多企业复工复产达产,仅换流站的物资供应商就达166家,拉动社会投资约780亿元,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方面亦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瞿 剑)

  10月31日,“科学家精神百场讲坛——国家卓越工程师进校园”在北京科技大学举行。

  近日,记者跟随2024年“防震减灾高水平发展进行时”主题采访活动,了解江苏如何啃下海洋地震监测这块难啃的“硬骨头”。

  为什么而科研?这是每一个科技工作人员和科研机构都需要回答的问题。是兴趣,是理想,亦是责任!

  “天关”卫星(爱因斯坦探针卫星)在轨交付仪式暨成果发布会31日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举行。

  大科学装置不仅能帮助人类突破认知极限,在基础科学领域做出重大突破,也能服务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解决国家重大需求。

  这项赛事由拼多多、光明食品集团、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共同主办,旨在为植物工厂降本增效和产业化发展集智聚力。

  这一私域大模型以在轨卫星管理专业知识库为基础,搭建航天器操控平台,通过语音、文本互动,就可以完成航天器在轨管理、航天器管理人员培训,助力卫星高效智能管理。

  比赛中,残疾人选手将操纵义肢手抓取多种物体,但由于残疾人控制义肢的信号源非常有限,确保手指、手腕的可靠运动成为需要攻克的问题。

  部分癌症发生在天生携带罕见基因序列变异的人群中,发现此类变异可改善早期癌症检测及促进靶向疗法发展。

  10月下旬,西藏那曲市安多县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唐北区域,温度已降至-10℃左右。“

  吉林发现罕见东北红豆杉古树群 个体密度大、种群结构完整、有6株千年古树

  近日,科研团队在开展古树名木调查过程中,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境内的长白山原始森林中,发现大片以珍稀濒危植物东北红豆杉为骨干树种的天然群落。

  从“首秀”“首展”看医疗领域前沿“黑科技”——进博会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前瞻

  今年进博会,医疗器械及医药保健展区将集聚全球十大医疗器械企业、十一家世界500强制药企业,大量“首秀”“首展”亮眼。

  走进玉门风电场“风电长廊”展厅,一幅幅图片、一段段影像、一件件展品,详细的介绍了全球风电、中国风电、甘肃风电发展历程及现状。

  美国一项新研究显示,一种关键洋流的减缓可能会在本世纪末使预计的北极变暖幅度下降约2摄氏度。研究人员还警告说,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减缓还可能引发其他气候异常,例如可能会引起热带辐合带的变化。

  据了解,目前定位于高端、个性的冰箱,多使用智能玻璃面板,而中低价冰箱仍有不少是传统面板。

  汽车后市场在规范化的基础上,借助智能化技术的赋能,正逐步实现服务的升级转型,为广大购买的人带来更加专业、便捷、个性化的服务体验。

  新质生产力具有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质态特征。“人工智能+”作为新一代数字技术集合体,以数据、算法和算力为核心要素,驱动科技革命实现从孤岛走向连接、从初级走向高阶、从工具走向价值的全面升级,展现出超越工业经济时代的技术能级。

  生成式AI在人机交互领域展现出的强大自主性和泛化能力,让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和AI的交流就像是和另一个人交谈。

  科学普及是推动创新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翼”,建设高水平科普人才队伍是壮大“科普之翼”的关键。我们始终相信,通过深入实施、逐渐完备这一制度,必将推动优秀科普人才持续涌现,为科学技术创新与科学普及“两翼齐飞”提供强劲动力。

联系热线:021-33878606
联络我们 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7 欧宝体育官网在线. 沪ICP备14033863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