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配电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水平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发挥好中央投资引导带动作用,深入推动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合乎条件的配电网项目建设”。
《意见》出台是政策延续性的体现。早在2015年的中发“9号文”就提出,向合乎条件的市场主体放开增量配电业务,鼓励以混合所有制方式发展配电业务,增量配电改革成为推动本轮电改的抓手之一。9年来,增量配电改革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为解决增量配电改革中的问题,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鼓励多元主体投资配电网和创新投资方式,还专门召开了新型电力系统下配电网体制机制改革座谈会。
业内人士直言,随着新能源海量接入和分布式发电的兴起,配电网的角色将逐渐重要。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调整来推动配电网的改革和发展,是中国电力行业需破解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国家先后启动过多轮城市、农村配电网攻坚补强专项投资,即便如此,相比主网,配电网投资仍滞后。行业内“重发、轻输、不管用”的思维惯性仍很强烈,“最后一公里”依然是制约配电网高水平发展的瓶颈。由于配电网与客户的天然临近,配电网的完善程度也与终端电力客户的电力获得感息息相关。
榆林电力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贾豫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本轮电力体制改革,推动了我国电力系统进入以用户为中心的发展新阶段,用户获得能源电力服务的成本、效率、形式、介质、载体与过往有显著差异。以用户对能源电力消费的需求为锚,以国家“双碳”目标为基点,我国配电网正加快向能源互联网架构下以新能源为主、源网荷储一体、多能互补综能供应的绿色有源配电网演变。配电网的功能定位正在从传统的电能分配输送向构成能源互联网的重要节点、支撑双向能源交换的渠道转变。
在能源研究人士吴俊宏看来,配电网投资资金一直偏紧张,一些区域甚至存在解决基本供电需求的资金缺口问题。《意见》提出的高水平发展的目标,无疑会促进增大电网企业建设配电网的资金压力。
“历史上,中国的电力系统建设强调了输电网络的构建,特别是在西部大型电源与东部负荷中心之间建设特高压输电线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这种战略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有着重要意义。与之相对照的是,配电网建设仍显滞后。”电力行业资深专家赵克斌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配电网投资不足是电力体制改革要解决的挑战。配电网作为电力系统的“毛细血管”,对电力供应的质量和可靠性至关重要,但因其投资回报较低,往往难以吸引足够投资。
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王波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目前,配电网处于转型的关键节点,传统单一供配电功能的配电网聚焦10kV及以上中高压,现在和未来将作为“资源配置平台”的配用电系统要打通配电域和用电域,会有大量的新型并网主体以随机、无序、巨量的形式出现,还会产生安全、高效、协同、灵活等新问题,对配电网的发展提出技术、管理、理念、架构的革新要求。
虽然国家层面不断给配电网注入“强心剂”,但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资层面仍犹豫观望。采访中,多位企业人士对“配电业务改革接下来怎么搞”“是否还会出台体制机制支持政策”“增量配电网改革的顶层设计”等非常关注。
吴俊宏对《中国能源报》记者直言,配电网高水平发展必然需要更加多资金的投入,无论是几年前开始的增量配电业务还是此次《意见》提出的鼓励多元主体投资配电网,都是拉动配电网投资资金的有效方式。然而,社会资本进入配电网投资还是面临一些困难,比如准入机制、投资回收机制等政策保障机制不成熟。“历经多年的增量配电改革后,社会资本参与配电网的投资意愿有待重新激活。”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电力市场与碳市场研究所副所长蔡元纪对《中国能源报》记者分析,首先,配网建设运营很花钱但不怎么赚钱。一般而言,主网的输配电价盈利情况远好于配网,配网投资面临盈利困境。国外的电价,通常是大工业最低,一般工商业稍高,居民最高。电压等级越低,需要经过的电网线路越长,电价越高。我国出于公平发展的考虑,实际上电费大多压在了工商业身上。
“其次,配网运营的专业能力需求也较高,既要懂电网,又要有运维抢修班组,还要有较好的用户资源和优惠电价的盈利空间等,即使是国有大发电集团,一般也缺乏专业的电网运营能力和人员。”蔡元纪坦言,配网还涉及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需要配置安全保底供电。从几批次增量配网试点建设的情况去看,存活下来的企业并不容易。
在电改中,如何激励社会资本投资配电领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配电网的概念,本质是在现有体制内引入市场机制的尝试,通过给予特定区域或企业一定的配电权利,以激发更多的投资和创新。
“由于输配价差较小,配电环节利润较低,进而影响了投资配电网的吸引力。这需要政策制定者考虑怎么调整价格结构和激励机制,以促进配电网的建设和升级。”赵克斌表示,未来的电力系统发展,需要平衡宏观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微观的配电网建设。
吴俊宏认为,为解决配电网投资资金问题,激励多元主体投资配电网,一定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提升社会资本投资配电网的信心,这点最重要;二是创造社会资本参与配电网的投资机会和公平的市场环境,比如简化准入方式和接网流程;三是创新配电网商业模式和电价机制,让社会资本有明确的投资回收方式。
蔡元纪表示,《意见》中提到的配电网,并不是简单的“网”,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源网荷储一体化的复杂能源系统。《意见》的核心是海量资源将接入配电网,配电网要转型,要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在这样的视角下,多元主体投资配电网,投资的不是“网”,而是配电网中的资源,比如分布式光伏、储能、充电桩,或者是聚合起来的虚拟电厂。
王波认为,配电网已有了不少多元投资主体,但基本是集中在用户侧的新型并网主体,也就是“网外设备”,在配电领域本身网架建设、设备等方面的投资主体较少。要激发多元主体对配电领域的投资,一是明确回购政策,即让相关主体自主投资建设的新能源场站和接网工程有利可图;二是通过数智化手段优化并网互动服务降低运维和运营成本。
“要激发多元主体的投资意愿,必须有清晰的商业模式。比如电价政策的优惠,更高的发电价格或者更低的充电价格。”蔡元纪表示,“比如配电网调用主体的调节能力参与了配电网的平衡后如何获益,目前机制尚不完善。当然,投资本身也很重要,比如光伏组件和原材料价格下降,地方出台更多招商引资优惠贷款政策,都会加大主体投资这些资源的意愿。”
贾豫表示,创新体制机制,在投资方式上鼓励多元化主体参与配电网建设运营。不仅需要鼓励,更重要的是,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合法权益,以促使其逐步发展。观察近年来的改革实践,每当提出改革方案,社会主体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参与度。以增量配电改革为例,大量项目申报并获得批准。以智能微电网、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等试点为例,增量配电网试点数量更是高达459个,但很多试点最终并未取得预期成效。
在贾豫看来,对于热情参加改革的市场主体,保护创业精神和维护合法权益就是最好的鼓励。当前创业精神依然旺盛,许多人正在寻找转型契机,能源领域吸引了众多目光。因此,激发社会资金投资配电网的重点是进一步维护和尊重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包括发展权、经营权和收益权。
为推动配电网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近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新形势下配电网高水平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发挥好中央投资引导带动作用,深入推动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合乎条件的配电网项目建设”。
《意见》出台是政策延续性的体现。早在2015年的中发“9号文”就提出,向合乎条件的市场主体放开增量配电业务,鼓励以混合所有制方式发展配电业务,增量配电改革成为推动本轮电改的抓手之一。9年来,增量配电改革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为解决增量配电改革中的问题,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鼓励多元主体投资配电网和创新投资方式,还专门召开了新型电力系统下配电网体制机制改革座谈会。
业内人士直言,随着新能源海量接入和分布式发电的兴起,配电网的角色将逐渐重要。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调整来推动配电网的改革和发展,是中国电力行业需破解的重大课题。
近年来,国家先后启动过多轮城市、农村配电网攻坚补强专项投资,即便如此,相比主网,配电网投资仍滞后。行业内“重发、轻输、不管用”的思维惯性仍很强烈,“最后一公里”依然是制约配电网高水平发展的瓶颈。由于配电网与客户的天然临近,配电网的完善程度也与终端电力客户的电力获得感息息相关。
榆林电力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贾豫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本轮电力体制改革,推动了我国电力系统进入以用户为中心的发展新阶段,用户获得能源电力服务的成本、效率、形式、介质、载体与过往有显著差异。以用户对能源电力消费的需求为锚,以国家“双碳”目标为基点,我国配电网正加快向能源互联网架构下以新能源为主、源网荷储一体、多能互补综能供应的绿色有源配电网演变。配电网的功能定位正在从传统的电能分配输送向构成能源互联网的重要节点、支撑双向能源交换的渠道转变。
在能源研究人士吴俊宏看来,配电网投资资金一直偏紧张,一些区域甚至存在解决基本供电需求的资金缺口问题。《意见》提出的高水平发展的目标,无疑会促进增大电网企业建设配电网的资金压力。
“历史上,中国的电力系统建设强调了输电网络的构建,特别是在西部大型电源与东部负荷中心之间建设特高压输电线路,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这种战略对于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有着重要意义。与之相对照的是,配电网建设仍显滞后。”电力行业资深专家赵克斌接受《中国能源报》记者正常采访时表示,配电网投资不足是电力体制改革要解决的挑战。配电网作为电力系统的“毛细血管”,对电力供应的质量和可靠性至关重要,但因其投资回报较低,往往难以吸引足够投资。
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王波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目前,配电网处于转型的关键节点,传统单一供配电功能的配电网聚焦10kV及以上中高压,现在和未来将作为“资源配置平台”的配用电系统要打通配电域和用电域,会有大量的新型并网主体以随机、无序、巨量的形式出现,还会产生安全、高效、协同、灵活等新问题,对配电网的发展提出技术、管理、理念、架构的革新要求。
虽然国家层面不断给配电网注入“强心剂”,但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资层面仍犹豫观望。采访中,多位企业人士对“配电业务改革接下来怎么搞”“是否还会出台体制机制支持政策”“增量配电网改革的顶层设计”等非常关注。
吴俊宏对《中国能源报》记者直言,配电网高水平发展必然需要更加多资金的投入,无论是几年前开始的增量配电业务还是此次《意见》提出的鼓励多元主体投资配电网,都是拉动配电网投资资金的有效方式。然而,社会资本进入配电网投资还是面临一些困难,比如准入机制、投资回收机制等政策保障机制不成熟。“历经多年的增量配电改革后,社会资本参与配电网的投资意愿有待重新激活。”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电力市场与碳市场研究所副所长蔡元纪对《中国能源报》记者分析,首先,配网建设运营很花钱但不怎么赚钱。一般而言,主网的输配电价盈利情况远好于配网,配网投资面临盈利困境。国外的电价,通常是大工业最低,一般工商业稍高,居民最高。电压等级越低,需要经过的电网线路越长,电价越高。我国出于公平发展的考虑,实际上电费大多压在了工商业身上。
“其次,配网运营的专业能力需求也较高,既要懂电网,又要有运维抢修班组,还要有较好的用户资源和优惠电价的盈利空间等,即使是国有大发电集团,一般也缺乏专业的电网运营能力和人员。”蔡元纪坦言,配网还涉及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需要配置安全保底供电。从几批次增量配网试点建设的情况去看,存活下来的企业并不容易。
在电改中,如何激励社会资本投资配电领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配电网的概念,本质是在现有体制内引入市场机制的尝试,通过给予特定区域或企业一定的配电权利,以激发更多的投资和创新。
“由于输配价差较小,配电环节利润较低,进而影响了投资配电网的吸引力。这需要政策制定者考虑怎么调整价格结构和激励机制,以促进配电网的建设和升级。”赵克斌表示,未来的电力系统发展,需要平衡宏观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微观的配电网建设。
吴俊宏认为,为解决配电网投资资金问题,激励多元主体投资配电网,一定要做好几方面的工作:一是提升社会资本投资配电网的信心,这点最重要;二是创造社会资本参与配电网的投资机会和公平的市场环境,比如简化准入方式和接网流程;三是创新配电网商业模式和电价机制,让社会资本有明确的投资回收方式。
蔡元纪表示,《意见》中提到的配电网,并不是简单的“网”,实际上已经变成了源网荷储一体化的复杂能源系统。《意见》的核心是海量资源将接入配电网,配电网要转型,要实现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在这样的视角下,多元主体投资配电网,投资的不是“网”,而是配电网中的资源,比如分布式光伏、储能、充电桩,或者是聚合起来的虚拟电厂。
王波认为,配电网已有了不少多元投资主体,但基本是集中在用户侧的新型并网主体,也就是“网外设备”,在配电领域本身网架建设、设备等方面的投资主体较少。要激发多元主体对配电领域的投资,一是明确回购政策,即让相关主体自主投资建设的新能源场站和接网工程有利可图;二是通过数智化手段优化并网互动服务降低运维和运营成本。
“要激发多元主体的投资意愿,必须有清晰的商业模式。比如电价政策的优惠,更高的发电价格或者更低的充电价格。”蔡元纪表示,“比如配电网调用主体的调节能力参与了配电网的平衡后如何获益,目前机制尚不完善。当然,投资本身也很重要,比如光伏组件和原材料价格下降,地方出台更多招商引资优惠贷款政策,都会加大主体投资这些资源的意愿。”
贾豫表示,创新体制机制,在投资方式上鼓励多元化主体参与配电网建设运营。不仅需要鼓励,更重要的是,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合法权益,以促使其逐步发展。观察近年来的改革实践,每当提出改革方案,社会主体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参与度。以增量配电改革为例,大量项目申报并获得批准。以智能微电网、分布式发电市场化交易等试点为例,增量配电网试点数量更是高达459个,但很多试点最终并未取得预期成效。
在贾豫看来,对于热情参加改革的市场主体,保护创业精神和维护合法权益就是最好的鼓励。当前创业精神依然旺盛,许多人正在寻找转型契机,能源领域吸引了众多目光。因此,激发社会资金投资配电网的重点是进一步维护和尊重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包括发展权、经营权和收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