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劳动密集型企业,普遍具有用电功率大、长时间高负荷、设备能耗大等特点,电价成为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的“大头”。
资料显示,钢铁行业耗电约占全国总用电的10%左右,占工业用电量的15%左右,电力成本占钢铁公司制作成本10%。
从重点钢企的数据来看,2020年吨钢耗电量456.9千瓦/吨,相当于吨钢总能耗的8.4%。一家1.5万吨产能的钢铁厂,一年电量就达到了600万度,该电量能达到昆兰工商业储能安装标准。
多个省份发改委也相继调整了分时电价机制,进一步拉大峰谷电价差,且多地设置尖峰电价机制,对于用电大户钢铁企业而言,生产所带来的成本随之明显增加。
除了高昂的电费支出外,钢铁厂受季节性区域性限电影响也比较大。
钢铁工业是我们国家的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也是工业节能降碳的重点领域。在“拉闸限电”风险和电价上涨的情况下,发展储能则成为促进钢铁行业能源结构调整和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方法,有利于钢铁等传统产业突破资源环境约束,锻造产业竞争新优势。
我国工业园区有较高的电价差,尤其是在每年的7、8、9月,部分地区(如浙江、广东等)电价差高达一元。
而工商业储能系统可以在电价低谷期间储存电力,在电价高/尖峰期释放电力。即钢铁厂在电价低谷期间用电网的电,电价高/尖峰用储能系统储存下来的电,工厂全天用电电价都是低谷电价。
这能帮企业平滑用电曲线,避免高峰时段的高昂电费,从而大幅度降低整体能源成本。
今年以来,几乎所有的头部钢铁企业都在抢滩储能行业!作为能耗大户,高耗能行业的低碳转型迫在眉睫!
例如,一家从事取向硅钢生产制造的江苏企业搭建了20MWh的工商业储能电站。该储能电站基于江苏的峰谷电价政策,通过“低谷充电、高峰放电”的运行模式,为企业大幅度降低用电成本。在降本与降碳的双重价值下,经测算,该20MWh储能电站在全生命周期内,还能为公司能够带来近1000万元的经济收益。
钢铁厂只要一年用电量能达到600万度,就符合昆兰安装工商业储能设备标准。储能设备具体安装情况要根据电费缴费单、负载日功率曲线等数据,昆兰的技术人员会根据公司详细情况设计出相应的储能方案。
收益测算:据测算,在每度尖谷电价差为0.9元且一年运行640次的情况下,如果配备1MWh的昆兰iCube液冷工商业储能系统,第一年峰谷套利收入达到44.85万元。考虑到储能设备衰减率、运行效率等问题,十年平均收益约为39万元,加上当地储能补贴政策,企业自己投资的话四年左右就能回本。
储能系统可当作钢铁厂区的后备电源系统,在电力系统中断或故障时,储能系统能够迅速切换为应急供电模式,保障钢铁厂重要设备供电,以免因突然断电造成设备损坏。昆兰工商储设备PCS(储能变流器)能达到50毫秒级响应速度,并结合EMS(能源管理系统),能够在工厂出现电力问题时快速检测到,并迅速将电源平稳切换到备用电源。
在短时间缺电困境下,还能支撑厂区生产线的正常运行,避免生产中断和经济损失。
钢铁厂可通过光伏+储能配套的模式实现电力自发自用。
光伏具有很强的间歇性和波动性,配置储能系统后光伏电量优先存于储能中,余电供应钢铁厂,待光伏电量不充足时,由储能设备向钢铁厂供电,通过储能系统平滑发电量和用电量,提升光伏发电的消纳率,最大限度上实现用电利益最大化。
即分布式储能系统可以与分布式光伏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相结合,解决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波动性和间歇性的问题,提高钢铁厂区绿色电力的利用率,促进厂区低碳生产。
2021年至今,共有26个省份发布了新能源项目配置储能的政策,多地政策中也对分布式光伏配储做出了要求。整体看来,各地要求光伏电站配储规模为装机容量的5%-30%之间,配置时间多以2-4小时为主,少部分地区为1小时。
2022年以来,用户侧储能补贴政策频繁出台,截至目前全国各地正在执行的用户侧储能补贴政策共30余项,补贴方式主要以容量补贴、放电补贴和投资补贴为主。
浙江温州市瓯海区,对容量在300kWh及以上的用户侧储能项目,给予0.1元/W的一次性建设补贴。
浙江省余姚市,对已建成投运的工业公司用户侧储能示范项目,年利用小时数不低于600小时的,分档给予一次性补助。对设备功率在400千瓦及以上的(每个企业设备可多台合并计),按照功率0.15元/瓦补助,单个项目最高不超过15万元;对功率2万千瓦及以上的,给予一次性50万元的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