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产品展示

产品展示

九洲集团2022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发布时间:2024-06-22 18:03:44    来源:欧宝体育官网在线

  公司在报告期内从事的智能设备制造业务主要是输配电设备的制造。输配电设备制造业处于电力行业的中间部位,衔接着电力生产和电力消费,是影响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行业。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包括电力电子元器件制造,配电开关控制设备制造,变压器、整流器和电感器制造,电容器及其配套设备制造,其他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行业的上游主要包括有色金属和塑料等行业,下游则包括电力、轨道交通、能源、通讯、城市建设等行业,与电力行业关系最为密切。

  1月28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初步建成;到2030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基本建成,适应新型电力系统要求,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交易。

  2月21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要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以市场化方式促进电力资源优化配置。支持具备条件的现货试点不间断运行,尽快形成长期稳定运行的现货市场。

  2022年1月,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委托开展“十四五”规划输电通道配套水风光及调节电源研究论证的函》,提出“三交九直”特高压规划项目。

  8月3日,国家电网公司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会议上提出,年内将再开工建设“四交四直”特高压工程,加快推进“一交五直”等特高压工程前期工作,争取早核准早开工。

  电力行业的发展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保障,我国输配电及控制设备行业规模与电力工业的发展存在较高的关联性。“十四五”期间,国家电网计划投入3,500亿美元(约合2.23万亿元)。南方电网计划投入约6,700亿元,以此计算,两大电网公司的“十四五”电网投资将超过2.9万亿元。这较“十三五”全国电网总投资高出13%。2022年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达到25.6亿千瓦,新增装机容量超过1.85亿千瓦,同比增长7.8%;电网工程建设投资完成5,012亿元,同比增长2%。受多重因素影响,整体投资未达预期。2023年,十四五计划进入关键推进年,预计相关电网投资会加快落地。

  电力行业是电力成套设备主要下游之一,行业需求与社会用电量以及电网投资规模密切相关。在负荷侧,近10年我国社会用电量呈现持续增长趋势,并且未来这一趋势有望继续维持。根据中电联预测,我国全社会用电量于2025年将达到9.5万亿千瓦时,相比2021年的8.3万亿千瓦时增加1.2万亿千瓦时,尤其是在2021、2022年连续发生了跨省级规模的电荒与限电的背景下,电力电网建设亟需加快;在发电侧,2022年风电、光伏新增装机突破1.2亿千瓦,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达到12.13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7.3%,随着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连续两年超过传统机组,新型能源结构将为电网系统带来新的挑战。为适应“双高”、“双峰”形势下新能源并网和消纳,必需推动电力系统转型升级。由于配电网是电力传输和使用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电力需求的增长直接带动配电网的建设,进而拉动对输配电及控制设备的需求。2022年,全国电网新增220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25,839万千伏安,同比增长6.3%。

  ③特高压、轨道交通等带动输配电设备景气度行业开工情况受外部环境影响正在消退

  2022年国家电网公司规划的“一交五直”等特高压工程受外部环境影响,年内开工进度不及预期,仅开工“三交”,直流尚未开工。武汉-南昌、川渝和黄石交流工程分别于9月、9月、10月开工,张北-胜利交流和金上-湖北、陇东-山东、宁夏-湖南、哈密-重庆直流工程尚未动工。考虑到特高压工程建设周期约1.5-2年,欲使规划的“三交九直”项目在“十四五”内投产,则项目最晚需要在2024年上半年开工,因此预计2023年将是特高压工程开工大年,特别是特高压直流项目。

  2022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109亿元,同比减少5.07%,新线亿元,环比增长83.49%,全年铁路固定资产投资月均592.42亿元,12月投资额接近月均投资额的两倍;新增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个首次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其中,12月份新增运营里程227.8公里。在2022年底,外部环境对上述行业投资的负面影响得到了大幅边际改善。

  电力行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能源产业,其发展周期与宏观经济周期紧密相关。中国电力行业具有较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变动趋势与宏观经济变动趋势基本相同:一方面,宏观经济的发展要依赖电力行业提供可靠的能源支持;另一方面,国民经济增长对电力行业发展具有驱动作用,当国民经济处于稳定发展期时,发电量随电力需求量的增加而上升,并促使电力行业快速发展;当国民经济增长放缓或处于低谷时,发电量随电力需求量的减少而下降,电力行业发展也将随之放缓。

  公司智能装备产品行销全国,公司多年来一直是国家电网公司集采供应商,并相继与罗克韦尔自动化、西门子、施耐德、ABB公司等国际智能电气制造商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此外,公司已形成较完整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成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综合智慧能源成套解决方案供应商,可为能源电力、轨道交通、市政、基建、石化等行业和客户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日常运行提供技术、设备和服务及整体解决方案。综上原因奠定了公司在输配电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

  1月28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初步建成;到2030年,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基本建成,适应新型电力系统要求,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交易。

  2月21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加快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要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以市场化方式促进电力资源优化配置。支持具备条件的现货试点不间断运行,尽快形成长期稳定运行的现货市场。

  3月22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出到2035年基本建成现代能源体系。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绿色生产和消费模式广泛形成,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在2030年达到25%的基础上进一步大幅提高。

  5月30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30年实现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引导全社会消费新能源等绿色电力。

  6月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9部委联合印发《“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主要目标,要大力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化开发,积极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分布式开发,统筹推进水风光综合基地一体化开发。

  2月10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立完整的能源绿色低碳发展基本制度和政策体系,形成非化石能源既基本满足能源需求增量又规模化替代化石能源存量、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全面增强的能源生产消费格局。

  3月17日,国家能源局印发《2022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稳步推进结构转型。煤炭消费比重稳步下降,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17.3%左右,新增电能替代电量1,800亿千瓦时左右,风电、光伏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达到12.2%左右。

  11月7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2022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及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各省2022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以及2023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预期目标。通知要求,充分发挥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在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引导跨省跨区可再生能源电力交易和全国范围优化配置可再生能源的作用。

  1月6日,国家能源局、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印发《加快农村能源转型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5年建成一批农村能源绿色低碳试点,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占农村能源的比重持续提升。

  1月30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提出到2030年规划建设风光基地总装机约4.55亿千瓦,其中库布齐、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基地规划装机2.84亿千瓦,采煤沉陷区规划装机0.37亿千瓦,其他沙漠和戈壁地区规划装机1.34亿千瓦。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绿色低碳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世界各国积极出台政策措施推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全球已有170多个国家提出了“零碳”或“碳中和”的气候目标,发展以光伏、风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已成为全球共识。2022年,随着硅料产能的逐步释放,供应紧张局面将缓解,市场预期硅料价格会持续回落,光伏发电将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成为最有竞争力的电源形式,在多国“碳中和”目标、清洁能源转型及绿色复苏的推动下,“十四五”期间,全球风电光伏年均新增装机将实现高速增长。

  根据国家能源局统计数据,2022年全国风电、光伏发电新增装机高达1.25亿千瓦,连续三年突破1亿千瓦,再创历史新高。全年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1.52亿千瓦,占全国新增发电装机的76.2%,已成为我国电力新增装机的主体。其中风电新增3,763万千瓦、太阳能发电新增8,741万千瓦、生物质发电新增334万千瓦;截至2022年底,可再生能源累计装机达到12.13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的47.3%,较2021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其中,风电3.65亿千瓦、太阳能发电3.93亿千瓦、生物质发电0.41亿千瓦。

  2022年我国风电、光伏发电量达到1.19万亿千瓦时,较2021年增加2,07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1%,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3.8%,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接近全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2022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2.7万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31.6%,较2021年提高1.7个百分点,可再生能源在保障能源供应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为推动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发展,我国正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603357)党委委员、总规划师张益国介绍,我国在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采煤沉陷区以及其他沙漠戈壁规划布局了一批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主要涉及内蒙古、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新疆、青海等省份。到2030年,规划建设风光基地总装机达到4.55亿千瓦。

  作为能源转型的重要支撑之一,我国风光大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速。今年以来,我国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建设进度,第一批9,705万千瓦大基地项目已全面开工、部分已建成投产,第二批大基地项目陆续开工,第三批基地已形成项目清单。

  就光伏组件而言,2022年由于产业链上游产品产能投放较慢,阶段性供需错配,价格逐步推升,推涨了各环节产品价格,进而对下游市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此外,由于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事件引发的原材料和燃料的价格上涨进一步推高了光伏组件的成本价格和光伏发电的度电成本。

  风电方面,得益于技术创新的驱动,国内风电产品向大兆瓦机型加速迈进,陆上和海上6MW及以上风机成为市场主流。年内,13.6兆瓦、16兆瓦海上风电机,7.15兆瓦陆上超大型风电整机陆续下线兆瓦风机也在年内开始接受订单。超大型风电机组的成功下线,标志着我国风电大容量机组在高端装备研发制造能力上实现重要突破,也进一步降低了风力发电装机的平均成本和度电成本。

  公司目前已经成为东北地区民营新能源投资建设运营龙头企业。尤其在黑龙江省地区,公司区域性布局了大量新能源资产,在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上已具有规模效应。

  黑龙江省是风能、太阳能非常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大省,是我国迎接风光平价时代效益最好的省份之一。中国风能资源丰富和较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三北和沿海及其岛屿两个大带里,黑龙江省地处中高纬度西风环流控制之中,常年多风,风能资源可开发量约为2.3亿千瓦,是我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5个省份之一。太阳能方面,东北区域属于太阳能II类资源区,其中黑龙江省年总辐射量为4,400~5,028兆焦/平方米,年日照时数在2,242~2,842小时之间。

  5月10日,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文件提出:推动生物能源与生物环保产业发展,积极开发生物能源。有序发展生物质发电,推动向热电联产转型升级。支持有条件的县域开展生物质能清洁供暖替代燃煤,稳步发展城镇生活垃圾焚烧热电联产,推进沼气、生物质成型燃料等其他生物质能清洁取暖。

  10月27日,生态环境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时提到:目前正在推进全国统一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并将重启CCER市场。目前已知单个装机规模为30兆瓦的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每年至少可以获得12万吨以上的自愿碳减排量,同时,从近年来欧美碳交易市场价格的稳定上涨可以推测,公司经营的括农林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在内的生物质热电联产业务在CCER即将重启、加入碳排放指标的交易后将迎来新的增长。

  我国生物质能源储量丰富,基本分布在化石能源匮乏、电力能源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农村和郊县,生物质能源对县域能源发展有重要作用。以生物质能源为核心打造县域综合能源服务体系,可最大程度的提高区域可再生能源利用水平和整体能源效率。多数企业对综合能源服务业务的开拓处于项目孵化阶段,大多数项目规模较小且尚未投产,商业模式也仍处于示范项目探索阶段,整体上行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公司布局建设的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的区域均是我国农业大省,生物质燃料供给有保障,产业也高度契合了国家秸秆禁烧、雾霾治理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随着我国经济追求高质量发展,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我国“缺油少气”的能源结构下,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及热电联产项目可在用户侧直接替代燃煤,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公司作为黑龙江地区民营生物质热电联供龙头企业。在齐齐哈尔地区,公司区域性布局了大量新能源资产,在上游燃料供应链已具有规模效应,能够更加稳定、经济的保证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所需燃料供应。

  黑龙江省是近年全国生物质发电项目装机增速较快的省份,作为粮食主产区和冬季供暖需求大省,燃料供应充足、供热业务发展趋势向好。2021年,2022年省政府陆续印发了《2021年黑龙江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方案》、《2022年黑龙江省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支持力度。按秸秆利用量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实施秸秆离田利用补贴,对公司目前在黑龙江的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供项目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同时,公司综合能源业务板块将联手国家电投集团,充分发挥央企与民企各自优势,共同打造国内生物质综合智慧能源一流企业。

  公司需遵守《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3号——行业信息披露》中的“电力供应业”的披露要求

  公司致力于建设以智慧装备与技术为基础,可再生能源为根本的,安全、高效的综合智慧能源体系。以绿色和智慧方式满足社会电力需求,减少化石能源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致力于把清洁的,可再生的能源带给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提高能源效率和供给,解决能源供应的智能化、可持续和安全问题,构建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依托超过25年积累的电气领域核心技术与经验, 2015年以来公司由单纯设备供应商向“制造业+服务”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产品+工程设计+建设总包+金融服务+运营维护”等现代智能制造新模式。近年来,公司将业务重点聚焦在资源、环境、气候、可持续发展上,努力以绿色和智慧方式满足社会电力需求,截止2022年末,公司已建设、投资、运营风电、光伏、生物质电站等可再生发电站超过1,500MW。

  公司致力于利用环境资源建立可再生的综合智慧能源供应体系,推广应用以生物质为原料的高效直燃热电联产技术、“零碳”清洁供暖技术,实现电、热、冷、汽、肥等多联产联供。改变原有的不同能源品种、不同供应环节单独规划、单独设计、单独运行的传统模式,实现风、光、生等不同可再生能源横向多品种之间、纵向“源-网-荷-储-用”能源供应环节之间的协同和互动、减少“碳”排放、提升区域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用户用能成本、努力率先在区、县内实现“碳中和”目标,立志于助力人类社会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到来。

  经过多年的努力,九洲集团在智能、节能、环保、高效电力装备与技术,风、光、生、火、储可再生能源建设与运营,电、热、汽、冷、肥联产联供综合智慧能源与公共事业服务方面取得了良好发展,已经形成了智能装备制造、可再生能源、综合智慧能源三大业务格局。

  公司是中国电力电子智能装备领域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主要提供成套智能电气装备和综合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智能电气成套设备涵盖高中低压成套开关电气、变电设备、电力电子装置、控制元器件、智能仪表、智能化终端、新能源发电装备、储能充电等产品与技术;综合智慧能源解决方案包括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解决方案、发电侧和用户侧电化学储能解决方案、电蓄热清洁能源供暖解决方案、轨道交通智能供电解决方案、轨道交通智能环境控制解决方案、基于高压变频器的工业系统节能解决方案、城镇智能清洁能源供暖、风力光伏生物质发电系统集成等。

  公司与施耐德、西门子、ABB、罗克韦尔自动化形成了国际化战略合作,提升了公司产品生产制造品质控制能力和管理水平,建立了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现代化试验检测装备不监测手段。并成为国际品牌的中国合格授权制造商。

  低压配电柜、开关柜是配电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需要可以实现低压配电线路的开断、关合、分段等功能,应用广泛。公司低配电柜有多种产品,主要产品电压涵盖0.22—1.14kV电压等级。

  公司的高压智能电气成套设备主要应用于6~35kV高压配电系统,有助于输配电系统中,达到绝缘全封闭、智能免维护、环保小型化的目标。随着特高压加码、新基建的爆发,远距离、大范围、高容量、高电压的格局将进一步拉动高压电气成套设备的需求。

  电力电子产品是运用高频开关功率半导体对电力进行控制,并对电压及电流的品质进行调节。如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普及并促进可再生能源的使用,已成为主要工业国家能源政策中必须达成的目标。这种情况下对电能而言电力电子设备市场空间巨大。公司电力电子产品主要应用于电网电力系统、地铁城铁电力贯通线及牵引变电站、城市二级变电站、风力光伏电站及其它重工业负荷。

  变压器在三相交流电力系统中起到电压变换和电能传输的作用,通过智能低压配电柜保证系统电压稳定,提高供电电能质量。公司变压产品及设备主要应用在小区住宅、工矿企业、市政设施、新能源发电站中。

  公司生产储能设备已有近30年历史,拥有深厚的技术和品牌积淀。公司主要储能产品使用铅酸、碳酸蓄电技术,该技术拥有品质稳定、性价比高等诸多优势,广泛应用于电话通讯、不间断电源(UPS)、安全报警、安全控制、应急灯、电力电子设备紧急启动及医疗设备等领域。

  公司按照“研发—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的经营模式,以销定产,根据客户订单需求,进行技术方案的设计、生产计划的制定。公司已拥有独立完整的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体系,根据市场需求及自身情况独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公司配电设备的主要原材料为各类化工原材料、电气元件、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等。为进一步优化运作成本,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效互动,公司设置供应链管理中心,统筹采购总体安排及供应商开发、管理工作。在供应商选择方面,公司通过对供应商的产品价格、产品质量、企业实力进行综合评审,从而选定一般产品的合作供应商。公司年初和供应商签订年度框架协议,在具体采购时再次签订合同。目前,公司已形成较为稳定的原材料供货渠道,与主要供应商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

  公司主要客户为国家电网、南方电网、轨道交通、工矿企业、移动通讯等行业大客户,因客户所在地的输电量、用户情况、配电方案、智能化等方面需求不同,公司主营业务产品主要采取以单定产”的生产模式,即根据所获得的订单由公司组织生产,但对部分通用的原材料或半成品,公司也会按照审慎研究制定的生产计划,辅以“计划生产”。

  销售模式上,主要通过直销方式完成,通过投标方式获取订单。公司成立至今,已形成专业化的研发、设计、生产组织体系及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服务体系。公司的营销网络采取“跨省大区负责制”,即组建大区营销负责人队伍,再由大区在辖区内重点省市设立办事处,负责信息采集、联络、售后服务等工作。

  公司已形成较完整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已成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综合智慧能源成套解决方案供应商,可为能源电力、轨道交通、市政、基建、石化等行业和客户的固定资产投资和日常运行提供技术、设备和服务及整体解决方案。由于相关产品、解决方案对技术要求高、专业性强,是客户供电和自动化系统安全高效运行的关键保证,因此客户对公司产品的黏性较高。

  随着国家不断深化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电力行业将迎来跨越式发展,同时为综合能源发展创造了巨大空间。公司加强对前沿市场发展和未来市场的调研推广,建立了“行业+区域+支撑”三位一体的市场架构,结合公司优势业务,联合作战。公司聚焦国家及省级新能源政策红利,深挖五大四小发电企业、地方能源龙头企业商机,联动市场支持,打造大客户商机的识别和快速支持机制,保证有效商机的快速转化,提高商机签约率。公司持续集中精力聚焦核心主业,营销中心加大市场开拓力度,紧密围绕市场和目标稳扎稳打;生产中心加速积压订单的生产,对前端销售做出快速响应、有效衔接;各管理中心加强内部精益化管理,全面推进降本增效工作的开展,有效提升公司综合盈利能力。

  同时,公司目前已经形成智能配电设备制造—电力EPC建设—新能源投资运营全产业链体系,EPC建设业务和新能源投资运营业务的高速发展也会同时拉动智能配电设备制造板块的发展,公司各业务板块已经展现良好的协同促进作用。

  公司自主开发、投资和运营可再生能源电站项目,即公司通过电站的前期开发取得电站项目的所有权,同时通过采用自主生产的电气成套设备产品和自主设计与施工的工程总包实现公司业务板块的协同效应,建成后持有电站并进行运营管理,通过收取项目发电电费获取稳定收益。

  公司主要通过与国企合作共同开发、建设、持有清洁能源电站。与此同时,公司以合作共赢为导向,在新增电站资产不断投建过程中会择机择时向央国企合作伙伴出售部分清洁能源电站股权,一方面从总体控制存量资产规模,以进一步整合公司资源,优化自持清洁能源资产结构,实现“EPC价值”、“设备销售”和“风光资源溢价”等多重价值量的兑现;另一方面通过和央国企伙伴的深度合作,实现全国范围内开发资源的共享共赢。

  新能源电站工程建设业务是借助于公司自主形成的清洁能源电站设计经验,通过承建第三方业主的风电场或者光伏电站,包括为客户的电站进行融资BT(融资-建设-移交)总承包建设,实现工程建设业务收入。

  本年外部环境对公司新能源工程业务产生较大负面影响。此外,公司为提高资金效率和资产收益率,近年来持续减少为其他客户BT建设电站的业务,本期工程总包收入显著下降。报告期内,新能源工程业务收入85,569,184.58元,比去年同期下降71.51%。

  公司采取联合央国企伙伴“合作开发”的整体战略,在新增电站资产不断投建过程中,持续优化在手清洁能源资产结构和质量,对成熟电站项目择机出让。一方面从总体控制存量资产规模,以进一步整合公司资源,提升投资效益,另一方面通过和央国企伙伴的深度合作,实现全国范围内开发资源的共享共赢。

  公司作为东北地区民营新能源投资建设运营龙头企业,在黑龙江、内蒙古等优质风光资源地区布局了较多新能源资产,已形成规模效应和在位优势。同时,公司通过深耕电气制造工程行业超过25年的技术经验积累,形成了“智能配电设备制造—电力工程EPC建设—新能源投资运营”全产业链体系,公司各业务板块已经展现良好的协同效应。

  公司还利用多年来自身技术积累和人才储备,打造了一支经验丰富、技术过硬的专业清洁能源电站运维团队和一套运维智慧管理平台,实现了清洁能源电站高效运维能力。公司拥有超200名员工的专业运维团队,其中高级工程师30名,中级工程师70名,中高级管理人员30名;同时,公司采用运检一体化运维模式,通过“物资管理系统”、“电场运行维护系统”、“运维智慧管理平台”等信息化工具,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协助现场运维工作的高效开展,确保了电站的安全生产和运营效率。

  在工程建设方面,公司全力克服市场环境多变、洪涝灾害突发等多重不利影响,优化项目管理机制,通过设计方案前置、采购模式优化、风险管理强化及全过程成本管控、工程管理标准化等多种措施,提升项目建设完工效率和交付质量。

  在生产管理方面,公司加强并网验收,确保项目顺利投产且送电后不存在重大质量缺陷,以提高设备可靠性和资产保值增值为核心,做好关键指标分析,深化指标对标,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妥善解决。同时,积极开展技术数据分析应用、设备技术改造、低效机组治理等管理措施,有效提升电场资产“应发尽发”能力,各项主要生产运营指标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综合智慧能源是针对区域内的能源用户,改变原有的不同能源品种、不同供应环节单独规划、单独设计、单独运行的传统模式,以电为核心,提供电、热、冷、气、水等能源一体化的解决方案,通过中央智能控制服务平台,实现横向能源多品种之间、纵向“源-网-荷-储-用”能源供应环节之间的协同和互动,是能源革命的重要实现形式。综合智慧能源服务可以平衡不同能源间的优势和不足,实现就地生产、就近消纳、多能协同、联产联供和互补集成,提升区域整体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用能成本,实现能源的系统优化。

  通过向农民或经纪人有偿收购的农作物秸秆、林业废弃物等生物质为原料,生产热力、电力等可再生能源,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变废为宝。其中电力上网销售,热力用于工业用户生产及向居民供暖。公司生物质电厂可用燃料范围广泛,包括:玉米秸秆、水稻秸秆、芦苇、小麦、稻壳、枝丫材、木质废料等。燃料供应商以当地燃料经纪人和当地村集体为主,公司设置燃料收储专业团队,统筹采购总体安排及供应商开发、管理工作。在供应商选择方面,公司通过对供应商的商业信誉、燃料质量、地方资源等情况进行综合评审,从而发展优质稳定的合作供应商。目前,公司已形成较为稳定的原材料供货渠道,与主要供应商建立了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能够保障公司生物质发电业务所需燃料的稳定供应。

  公司积极布局生物质热电联产之外的其他综合智慧能源解决方案。报告期内,公司申报的300MW风力发电清洁能源供暖示范项目收到黑龙江省发改委的复函。此外,公司还获得了泰来独立储能电站200MW/400MWh智慧能源项目备案,与上海融和元储能源有限公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充分利用各自资源优势,积极推进东北区域独立储能项目合作开发,加快公司储能产业布局,拓展虚拟电厂项目建设。

  公司运营各项目皆在工业园区内或毗邻工业园区,能够在为居民提供热力的同时向业园区和农业大棚供应蒸汽,园区及城镇的污水处理后也可作为发电及供热循环中水再次利用。

  生物质能作为零碳的可再生能源,在为社会提供清洁能源的同时,每年消纳处理大量有机废弃物,真正实现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目标。尽管近年来补贴支付的滞后为生物质能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生物质发电作为实现我国城乡低碳能源转型的重要手段,预期未来仍将是国家鼓励推广发展的主要方向。且随着国家出台政策大力推动北方地区采用生物质能供暖,公司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在“工业园区集中供热”和“北方地区清洁供暖”方面均符合国家政策导向,在行业竞争中将更凸显优势。

  公司开展生物质热电联产业务优势明显。公司项目生物质能来源主要为农作物秸秆,黑龙江是中国农林业大省,连续多年粮食产量全国第一,生物质秸秆不仅产量极高,还具备密集度高、集中连片、便于收储的特征。2018年黑龙江省全面实施秸秆禁烧,推动了秸秆收储队伍和打包机械化队伍的形成壮大,为发展生物质能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区位优势支持下公司有望以生物质热电联产为起点,率先打破电、气、热、冷等多种能源系统壁垒,发展成为行业标杆。

  生物质热电联产业务盈利效应显著。除节能减排、改善民生、支援农村等社会意义之外,一方面生物质能发电仍然享受中央财政补贴,分散式风电供热发电不参与电网调峰,另一方面供电供热供气一体项目还可以产生供热收入。

  目前公司在手综合智慧能源项目充足,随着未来项目投产并网有序进行,以生物质热电联产、分散式风电供热和储能业务为核心的综合智慧能源业务有望显著增厚公司利润,成为公司未来重要的业绩增长来源。

  10月27日,生态环境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时提到:目前正在推进全国统一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建设并将重启CCER市场。目前已知单个装机规模为30兆瓦的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每年至少可以获得12万吨以上的自愿碳减排量,同时,从近年来欧美碳交易市场价格的稳定上涨可以推测,公司经营的括农林废弃物和生活垃圾在内的生物质热电联产业务在CCER即将重启、加入碳排放指标的交易后将迎来新的增长。

  公司通过多年的技术积累与沉淀,在行业内具备了较强的产品竞争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公司研发水平始终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依托领先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实现公司产品全面引领行业技术创新。公司是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厅、财政厅、国家税务局和地方税务局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国家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认定的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和核心技术人员多为业内专家,公司多名核心技术人员在相关国家行业标准的起草工作中承担主要任务。公司与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定期选派优秀技术人员到国外和国内科研院所进行专门的业务技术培训,技术创新能力的增强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后劲,为公司核心竞争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拥有专利超过200项,境内专利不少于95项。

  公司与哈尔滨工业大学签署《成立联合实验室的战略合作协议》,公司以其长达20余年的铅酸蓄电池研发生产经验,通过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作设立实验室,使公司快速成功开发出了铅炭储能蓄电池。

  公司深耕电气制造和工程行业超过25年的技术积累与合作伙伴资源,为公司在风电、光伏制造领域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提供了赋能与机遇。自2015年公司开启向可再生能源领域转型至今,公司已初步形成了“智能配电设备制造—电力工程EPC建设—新能源投资运营”全产业链体系,公司各业务板块已经展现良好的协同效应,成为了东北地区民营新能源投资建设运营龙头企业,在黑龙江、内蒙古等优质风光资源地区布局了较多优质新能源资产,已形成规模效应和在位优势。

  黑龙江省是风能、太阳能非常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大省。黑龙江省地处中高纬度西风环流控制之中,常年多风,风能资源可开发量约为2.3亿千瓦,是我国风能资源最丰富的5个省份之一。同时,省内太阳能资源丰富,年总辐射量为4,400~5,028兆焦/平方米,相当于750亿吨标准煤,而且脱硫电价高到达0.374元/度,是我国迎接风光平价时代效益最好的省份之一。黑龙江省又是农林业大省,是我国重要商品粮基地,连续多年粮食产量全国第一,占全国的9%。黑龙江省生物质秸秆产量具有密集度高、集中连片、便于收储的特征。2018年开始的全省秸秆的禁烧,迅速地促进了秸秆收储队伍和打包机械化队伍的形成壮大,而另一方面,由于黑龙江省地处我国最高纬度,冬季寒冷,城镇有10亿多平方米建筑面积需要供暖。许多县市冬季供暖还是采取10~40吨燃煤小散锅炉直燃式的供暖方式,环境污染大,热效率低,目前关停拆掉小锅炉采用清洁能源已进入了倒计时,电供暖成本高,天然气供应不足,大力发展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在公司所处的黑龙江省有着天然的环境和资源优势。

  公司具有丰富的可再生能源前期开发和建设施工经验,拥有电力工程总承包贰级资质、工程勘察专业类(工程测量)乙级、市政行业(热力工程、道路工程、排水工程)专业乙级;电力行业(变电工程、送电工程、风力发电、新能源发电)专业乙级;建筑行业(建筑工程)乙级资质。公司凭借上述资质和丰富的行业经验,能够实现可再生能源项目全流程管理。未来的光伏、风电等可再生能源领域,国家补贴力度逐渐减弱,市场化竞争更加充分;平价上网时代对企业的技术进步、规模化、融资成本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司具备可再生能源电站从设计、开发、投资、施工到运营的全流程资质和丰富的行业经验,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

  公司积极与罗克韦尔自动化、西门子、施耐德、ABB公司等国际领先的电气制造商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生产管理能力、制造工艺水平、生产装备、工艺设计、品质控制等方面达到了较高水平,并结合中国用户的习惯与特点,开发出应用灵活、独具特色、适合国情的电气成套设备系统解决方案。

  依靠公司先进的生产管理能力、过硬的品控能力和业界优良的口碑,公司多年来一直是国家电网的固体绝缘开关柜和箱式变电站等系列产品的合格供应商,每年在国家电网的集中采购招标中都会赢得20余省分公司的订单。

  “让电拥有智慧、让人们享有蓝天”一直是公司的经营理念。以绿色和智慧方式满足社会电力需求,建设可再生的综合能源供应体系,减少传统能源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解决能源供应的可持续和安全问题,是公司持之以恒的追求。

  公司主营业务可分解为智能装备制造、可再生能源、综合智慧能源三大业务板块。

  九洲集团在智能装备制造领域积累了20余年的行业经验,拥有高电压、大功率电力电子技术等核心技术,为城市智能配电网和可再生能源提供关键电气设备,在行业内具有技术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公司产品涵盖35kv以下各类电开关和变电设备、高频电源及高压变频器、高低压无功补偿、可再生能源用变流器和逆变器、铅碳储能蓄电池、固体蓄热电锅炉、交直流电动汽车充电桩等。九洲集团投资建立的30万平方米的九洲集团科技产业园,是目前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最大的电气成套设备智能制造生产基地。

  2015年以来,依托20年积累的电气领域核心技术与经验,公司由单纯设备供应商向“制造业+服务”方向发展,逐渐形成“产品+工程设计+建设总包+金融服务+运营维护”等现代智能制造新模式。近年来,公司将业务重点聚焦在资源、环境、气候、可持续发展上,努力以绿色和智慧方式满足社会电力需求,截止2022年末,公司已建设、投资、运营风电、光伏、生物质电站合计1500MW以上。

  2022年,公司加大新能源产业布局,稳妥推进电力主业发展、加强经营管控、积极与各方进行沟通,目前已经与多个央企、国企在可再生能源发电业务上展开合作。同时,公司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拓展工程总包、运维服务、新型电力系统配电系统,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充实、丰富适合企业自身特点的经营模式。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 133,155.72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5.68%;营业总成本 120,138.84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8.75%;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764.15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9.75%;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63,435.94万元,比上年同期增加38,091.69万元;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资产总额757,216.08万元,负债总额为468,297.43万元,资产负债率为61.8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为283,730.29万元,少数股东权益5,188.36万元,基本每股收益0.25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5.32%。

  报告期内,管理层紧密围绕公司战略目标及年度工作计划,贯彻执行董事会的战略安排,重点开展了以下方面的工作:

  2022年,公司深化各方协同,推进项目建设,转型轻资产运营,提高可再生能源电站权益容量。其中,公司通过独立申报获得泰来九洲大兴100MW风电项目核准批复、与央企合作获得黑龙江华电哈尔滨巴彦一期100兆瓦风电项目、黑龙江华电哈尔滨呼兰一期100兆瓦风电项目的核准。同时,将泰来宏浩风力发电有限公司等5家电站51%股权让渡给七台河丰润风力发电有限公司(华电集团下属公司)合计159.5MW。

  报告期内,公司与国家电投集团携手合作,共同运营梅里斯生物质(秸秆)热电联产项目,保证运营燃料收储,细化项目经营管理,提高了项目盈利能力。泰来兴泰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2台机组实现全容量并网发电,通过多能互补、生产侧和消费侧优化的融合,打通电、气、热、冷等多种能源系统的壁垒,区域范围内实现能源系统的资源优化配置。

  此外,公司获得泰来独立储能电站200MW/400MWh智慧能源项目备案,与上海融和元储能源有限公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充分利用各自资源优势,积极推进东北区域独立储能项目合作开发,加快公司储能产业布局,拓展公司虚拟电厂项目建设的实施,有利于提升公司利润水平。收到黑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九洲集团开展300MW风力发电清洁能源供暖示范有关事项复函。

  公司坚持“以技术领先”为原则,遵循“使用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研发思想,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同时,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道路,加强研发人员队伍建设,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力度,稳固公司在现有市场优势并为客户提供品质更佳的产品,以全面提升公司的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结合国家节能减排的相关政策、“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公司实现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智能电网、充放储一体化、综合能源利用的相关技术的结合,凭借自主研发掌握核心的技术,引导市场需求和抢占市场份额。

  2022年,公司借助SIS/MIS系统项目,针对集团的生物质发电、风力发电、光伏发电、供热等业务,提供经营决策分析、厂级监控信息系统、生产管理、安全管理、节能环保管理、绩效管理等重要信息,为公司安全经济运行提供强有力的工具和辅助决策依据。

  2022年,公司加强与银行及融资租赁公司等融资机构的合作,新项目通过竞标方式选择综合成本较低的银行进行长期固定资产贷款,对原有新能源项目通过银行融资置换的方式或直接降低原有融资租赁成本的方式,减少财务成本,提高新能源电站的收益。

  报告期内,公司加快建设媒体、网站等信息发布渠道,通过反路演及线家待机构投资者的调研活动,同时使用互动平台,回复投资者问答105条,使投资人更为具体和深入的了解公司业务进展和发展规划情况,使投资者认可公司价值。

  中国输配电设备及电气成套设备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将是以智能化、绿色化、低碳化、网络化为主轴,以智能电网、智能变电站、智能分布式发电系统以及超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推动力。国家将实施智能电网和新能源接入规划,推进电网和新能源接入的规模化发展,推动输配电设备行业的发展。

  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是电力设备最大购买方,采购量占行业总采购量80%以上,2019年,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到2050年实现“两个50%”的重要判断,即“2050年我国能源清洁化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的比重)达到50%和终端电气化率(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50%”,这意味着电力系统中的“源网荷”都需要进行更新换代,适应新的发展。2023年预计投资额将保持在5000亿元以上,意味着整体电网投资额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市场、政策双重利好推动下,输配电及控制设备面临良好的发展前景。

  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为8.6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6%。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114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4%;第二产业用电量5.7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第三产业用电量1.49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4%;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34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3.8%。

  电力供给方面,随着“双碳”目标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要求的提出,风电、太阳能发电等新能源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也随之不断上升。政策环境稳定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一方面平价政策全面落地,进一步明确了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结算规则,行业预期企稳;另一方面,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出台,确保可再生能源消费占比,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建立起政策保障机制。

  以30/60双碳目标为指引,推进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是“十四五”期间中国电力发展重要内容。风电和光伏作为新能源的核心主体,以不可替代的优势,在国家能源战略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随着中国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逐步构建、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的持续提升,大基地集中式与分散式清洁能源并举发展,可再生能源将呈现发展速度快、运行质量好、利用水平高、产业竞争力强的良好态势。

  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秸秆大国”,农林业废弃物年产生量达10亿吨以上,若全部转化为能源加以利用,相当于2020年度国内全社会用电量的54.7%,堪称中国的“地上煤矿”。随着我国经济追求高质量发展,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在我国“缺油少气”的能源结构下,生物质热电厂可在用户侧直接替代燃煤,在县域清洁供暖、产业园清洁供热领域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国家发改委印发《“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文件提出:推动生物能源与生物环保产业发展,积极开发生物能源。有序发展生物质发电,推动向热电联产转型升级。综合智慧能源服务作为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方式之一,集成了多种技术创新和商业创新,一方面以用电侧为主要场景,应用新技术、新模式提升中小企业参与的程度,展现出开放、共享的能源特征;另一方面有利于打破不同能源品种间的行业壁垒和技术壁垒,激发能源市场服务能力。

  公司将加大在数字化营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方面的投入,以适应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以契合新型基础设施和智能化电气水平对产品的要求;平稳安排国内风电、光伏项目建设,推进与央国企合作开发新能源大基地项目;大力推进以分散式风电+清洁能源供热为主的综合智慧能源管理业务,发力基于双碳目标的区域环境综合能源示范项目。充分发挥公司在项目前期拓展、设计、融资、采购、施工建设到运营维护的丰富经验和优势,全面整合、建设可再生能源项目投资、建设、管理和运营协同体系,以综合效益和精益管理夯实、提高上市公司整体竞争力。

  2023年公司将全力进行已开工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建设并网,对已获取指标的项目继续完善前期手续,根据进度实时调整工程安排。通过独立、与央国企合作、并购等多种方式,在黑龙江省及其他具备投资条件的地区继续开展项目拓展工作,进一步加大可再生能源电站的投资建设,提高公司盈利能力,在新增电站资产不断投建过程中会择机择时向央国企合作伙伴出售部分可再生能源电站股权,一方面从总体控制存量资产规模,以进一步整合公司资源,优化可再生能源持有量及公司资产结构,实现“EPC价值”、“设备销售”和“风光资源溢价”等多重价值的兑现;另一方面通过和央国企伙伴的深度合作,实现全国范围内开发资源的共享共赢。

  加快推进富裕县生物质热电联产项目的建设管理,在2023年上半年实现2个机组合计80MW并网。深入探索冷、热、电、气多联供分布式能源、储能、分散式风电+清洁供暖等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与央企、国企的混合所有制合作,打造国内综合智慧能源领域头部企业,力争成为行业发展标杆。

  此外,公司将联合建设泰来独立储能电站200MW/400MWh智慧能源项目,一方面在电力辅助服务市场通过峰谷套利方式获得可观收益,降低地方电网峰谷差,实现新能源大范围、长距离的稳定消纳;另一方面探索容量租赁费和调峰调频等费用获得附加利益和竞争优势。

  公司将继续坚持“以技术领先”为原则,遵循“使用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的研发思想,在加强自主创新的同时,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道路,加强研发人员队伍建设,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力度,稳固公司在现有市场优势并为客户提供品质更佳的产品,以全面提升公司的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业务量的逐渐增多,传统管理模式响应缓慢等问题突显。2023年公司将借助数字化系统,建设“零碳”产业园区,包含50MW分散式风电及新能源电站集控中心,使公司可以实时获取下属各电厂和供热公司生产经营情况,帮助公司更高效的实现经营策略调整、优化业务流程,将公司工作流程和信息技术有机的整合到一起,从而为公司安全经济运行提供强有力的工具和辅助决策依据。

  充分运用可转债、定向增发、REITS等再融资措施,为公司和项目引入长期、优质的资金支持;加强与银行、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合作,拓宽公司融资渠道,搭建保障公司战略发展和业务实施的融资平台,用低成本融资置换可再生能源电站原有高成本融资,降低财务费用,提高电站盈利能力。

  持续建设媒体、网站等信息发布渠道,通过业绩说明会、投资者电话会、路演、反路演活动等方式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交流,使投资人能更为具体和深入的了解公司业务进展和发展规划情况,将公司价值客观、及时的呈现在广大股民和机构面前,增加投资者对公司价值及经营理念的认同感,提振投资者信心。此外,公司将通过现金分红等方式增强对股东的回报,提升投资者的获得感。

  随着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电力设备制造业加速增长,但在产能过剩、成本上升、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出现竞相压价的情况,市场竞争激烈。

  由于我国碳中和目标的长期驱动效应,在各类发电、用电和传输端高速增长的带动下,我国智能电气成套设备迎来高速发展。此外,公司将通过产品升级,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科技含量迎合客户需求。另外,公司通过EPC(BT)总承包也拉动了公司自有产品的销售,公司还将通过生产资源、设备资源社会化、服务化等方式进一步利用好公司剩余生产能力,提高效益。

  可再生能源和环境综合能源利用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行业,在项目开发和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随着公司经营规模扩大、融资增加,导致公司资产负债率有所上升。同时,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补助资金持续增加,国家发放可再生能源补贴的时间存在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现金流的稳定。

  公司将根据实际发展需要,统筹资金调度、合理安排资金使用,保证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公司会不断优化资本结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一方面凭借自身良好的信誉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保持合作,进行适度的债务融资;另一方面公司也将利用好上市公司平台,采取多种方式,在资本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此外,公司还将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与社会资本相结合,采用金融创新模式来满足公司的发展需求,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推动公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近期公司将通过投资、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积极推进公司的战略部署,在投资并购的过程中,可能因多方面原因导致投资并购完成后,公司与标的公司管理团队整合不及预期,以及标的公司业绩未能兑现承诺等情形,从而可能导致公司投资并购效果不达预期,甚至拖累公司业绩的风险。

  针对以上风险,公司将在投资并购时采取较为稳健的投资策略,审慎选择投资标的,做好投资标的及相关市场尽职调查工作尽量减少风险,重点围绕与公司主营业务关联度较高、上下业或者技术互补的相关领域进行外延式拓展,发挥协同效应实现其价值,从而不断提升公司盈利能力和市场规模。

  公司收购昊诚电气形成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商誉账面价值为8,034.44万元的商誉,目前已部分计提减值损失。如果未来昊诚电气经营业绩不及预期,商誉可能面临继续减值的风险。

  随着全国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全面提速,部分风电和光伏参与市场化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交易电价浮动导致经营压力加大。为此,公司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加强政策研究,预判现货市场价格走势,实时调整交易策略,力争实现交易效益最大化。

  截至2022年末,公司对外担保余额为194,032.8万元(不包括对子公司担保)。公司提供担保的对象为公司可再生能源电站BT建设的项目业主方,担保方式为连带责任担保,主要是根据行业通行做法,为项目公司获取设备融资租赁提供增信。由于可再生能源电站一旦建成并网发电,就能形成稳定的电费收入和现金流,成为还本付息的来源,保证人实际承担连带保证责任的可能性较小。但若未来被担保企业经营困难,出现不能按时偿付到期债务的情况,公司存在一定的代偿风险,将对公司经营产生不利影响。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太阳能盈利能力一般,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九洲集团盈利能力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合理。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设计总院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联系热线:021-33878606
联络我们 免责声明
Copyright © 2017 欧宝体育官网在线. 沪ICP备14033863号-1